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在201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電子治理中心的數位國情總綱調查計畫中,發現到過去歷年的評比主要是呈現臺灣整體的狀態。但是,2010年之後地方政府陸續的合併與升格,實際上可能會使得數位治理的發展及對應的問題出現區域差異的可能性。也因此,黃東益等學者(2017)特別在該次的數位國情總綱調查中的某些部分,觀察六個直轄市之間數位治理公共價值指標達成的程度差異,開始考慮到納入或結合區域微觀評估的可能性,嘗試建立臺灣數位治理的多層次樣貌。
基於補充區域微觀的可能性,本計畫的核心目標安排兩大部分。首先主要是以過去兩次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的結果為基礎,參考其他國外文獻,修正公平數位機會發展指標並完成本年度我國地區數位分級調查研析。加上數位機會發展指標分析的對象為鄉鎮市區,因此本計畫將納入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方法,以地圖化的方式展現臺灣各地區數位發展的差異。
其次,則根據歷年數位國情總綱調查,整合多元調查方法,以跨年度、世代、與領域的觀點,綜整分析臺灣的數位國情。探討ICTs發展對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永續發展等政府治理各層面的影響,協助政府規劃未來中長程我國電子治理發展的前瞻性方向、政策架構及社會重要議題因應策略等。同時,持續著重與世界網路計畫(World Internet Project, WIP)、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的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等國際重要研究指標接軌。
簡而言之,本研究嘗試結合區域數位分級與數位國情世代進展分析,一面從微觀的角度審視臺灣各鄉鎮的數位發展狀態;另一面則是延續過去數位國情調查的精神,並納入不同年度資料的比較。除了兼具微觀與宏觀的分析比較外,在納入時間軸線的審視,有助我國對於區域數位發展與整體數位國情進展的狀態有更立體的瞭解,有助未來的數位發展政策規劃與推動。

研究方法

  1. 建構數位發展評估指標架構:以過去國發會兩次研究的分類架構與指標為基礎數位基礎環境、數位人力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結合國外文獻檢閱與專家座談,確認分類架構的效度與可應用性。
  2. 指標資料的蒐集:盤點目前各機關就鄉鎮市 區 層級已釋出之客觀資料,並與國發會及各機關合作溝通,蒐集各構面對應之指標或替代指標資料。
  3. 區域數位發展現況分類:整理與轉換各指標資料後,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取得因素函數值,再透過集群分析法中的華德法( Ward'smethod ),進行各鄉鎮數 位發展分類。
  4. 數位分類之空間分析:將各構面之因素分析函數,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以圖像方式呈現,並針對每個構面各鄉鎮的因素分析函數值進行排序。

研究結果

一、數位治理公共價值的國情追蹤
1.電子化政府的操作性價值提升面臨瓶頸。
2.民眾對於電子化政府提供的服務滿意度有上升趨勢。
3.政治性價值中的政治透明度近年來大幅降低,但在行政透明度則略有提升。
4.民眾透過社群網站傳遞重要的公共議題趨勢明顯的消退。
5.民眾對於政府所產生的網路政治效能感,呈現遞減的趨勢。
6.在社會性價值面向,民眾對網路依賴程度提高,但人際關係親密程度卻因使用網路而有下降。
7.學生族群對於政府所提供的網路服務滿意度非常高。

二、網路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1.網路成癮。
2.網路霸凌。
3.網路隱私外洩。
4.負面影響之網路言論自由箝制。

三、數位治理公共價值於不同年齡層的六年前後比較分析
1.在操作性價值中,民眾對於政府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滿意度整體略有提升 ,但 30 歲以下及 45 以上的族群 對於政府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滿意度較差。
2.在操作性價值中,整體對政府提供的網路服務滿意度成長,但學生族群 的滿意度是下降的。
3.在政治性價值中,六年間各年齡層對於政府提供網路服務的行政課責態度皆呈現正向成長。
4.在政治性價值中,對於民眾透過政府網站做「線上申請」部分,僅有 30 歲以下的族群變得較常使用。
5.在政治價值中,對於使用政府網站查資料與表達的使用意願,僅有 35 歲至 39 歲的民眾,呈現微幅上升趨勢。
6.在社會價值中,相較於六年前, 30 歲以下的民眾更相信政府可以透過網路就處理好事情,而不一定要到政府機關去。
7.在社會價值中,相較於六年前,民眾對於政府在網站上提供的資訊其可靠程度 ,呈現下降趨勢。

四、網路輿情資料分析
網路輿情調查方面,首先在發聲管道上,可以看出在議題的發酵期間,新聞類與非新聞類的聲量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亦即不會發生討論熱度僅集中於某一來源管道上。其次,本次針對三項議題(假新聞、限塑政策、31項惠臺政策)聲量最集中的兩個月進行分析,可看出在議題發酵起點的討論主軸多半會聚焦於議題本身,然隨著時間的推進,討論的焦點會以原議題為主軸慢慢發散,例如在限塑政策中,一開始多聚焦於對政策本身的討論,但經過了一個多月,討論焦點已轉向與「吸管」有關的議題。整體來說,本次調查的三項議題中,以31項惠臺政策的討論聲量最大,假新聞議題的情緒波動最大,並以限塑政策的情緒最為中立。

五、調查方法的比較分析發現
1.問卷調查方法的比較。
2.網路輿情分析方法。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