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聯合國從2003年開始持續建構與修正的電子發展階段論、電子化政府準備度指標,已經成為各國用來了解本身電子化政府相較於國際之優劣的重要指標;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每年針對世界各大經濟體之資訊通訊科技發展與整備度的調查,也成為評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國家資訊產業的架構。
為了與國際電子治理趨勢接軌並發展我國電子治理架構,本計畫於2013年建構完成電子治理公共價值評量架構,包含政治性、社會性與操作性三大價值;此外,資訊科技的發達、網路與行動載具的普及以及Web 2.0等社群網路的盛行,諸多新興技術的崛起,逐漸改變了民意蒐集的方式。本計畫將以跨時資料審視我國在數位國家發展面向、電子治理的相關動態,乃至於數位國家治理發展所追求的最終公共價值的實踐程度,同時因應科技發展以及調查方式的變遷,整合不同問卷調查法,並以定群追蹤調查(panel study)的設計,探討傳統調查與新興調查方法之間整合互補的可能。除此之外,本計畫聚焦於發展因地制宜的區域電子治理策略,除了量化指標的調查之外,也以焦點團體座談的形式蒐集民眾需求,提出未來電子化主動服務的政策建議。
具體而言,本計畫包含的內容有:對現有電子治理公共價值架構之檢視、對相關國際組織及先進國家政府數位相關指標發展文獻的檢閱、區域電子治理發展現況的整理、調查方法的分析比較、國內區域間的比較等,整合提供數位國情全貌以及未來發展建議。

研究方法

1.數位治理公共價值治理指標跨年資料蒐集與比較。
2.增加樣本數以進行六個直轄市的比較分析。
3.政府主動資訊服務提供方式的探求。
4.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分析: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就網際網路對社會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進行分析。
5.網路輿情與傳統調查的整合分析。

研究結果

(一)數位治理公共價值指標的國情追蹤:
1. 民眾對政府在網路上所提供服務的滿意度、對政府網站資訊的滿意度、透過網路社群分享或討論公共問題的意願明顯下降。
2. 在網路政治效能感部分,民眾雖然認為透過網路可以對政治事務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卻不覺得政府會因為網路而更重視他們的想法。
3. 民眾對於網路的依賴感性逐年提升,網路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六個直轄市比較分析結果:
1. 六個直轄市平均六成以上民眾對於政府網站提供的資訊以及提供服務表示滿意(高雄市最高,不滿意以臺北市及臺中市最高)。
2. 網路公民參與比例以桃園市最高,透過網路號召的實體政治參與比例以臺北市最高,但其比例也只有5.1%。
3. 網路政治效能感以高雄市的民眾平均最高。
4. 整體而言,六個直轄市民眾的生活品質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都達到四成以上,其中以新北市的比例最高。

(三)主動資訊服務策略分析:民眾需求分為三層次:第一層次「緊急資訊通報—環境與災防資訊」;第二層次「急難救助與社會安全資訊—衛生及社會安全救助」;第三層次「優等財資訊提供—健康與生活品質」。

(四)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分析:
1. 集體層次:性別越具代表性,但在「年齡」與「教育程度」兩個特徵上,持續呈現年輕族群、高教育程度者的偏差代表狀態。
2. 個體層次:教育程度高、年紀較輕的民眾,透過網路參與公共事務的比例相對也較高;而男性以及年紀較輕的民眾,則會有較高的比例認同網路使政府更重視民意並提升民眾對政治的了解。
3. 就網路的負面影響部分,與2016年的調查結果相較,民眾對於網路霸凌、網路隱私外洩、網路言論自由箝制等問題的感知,有改善趨勢。

(五)不同調查方法所接觸到的群體有明顯差異:
1. 以衛生福利部所提供的健保使用資料作為理論母體來檢測,住宅電話調查較容易會接觸到女性、高年齡族群;手機調查較容易接觸到男性、30歲以下年輕族群;網路調查則較難接觸到50歲以上的族群。
2. 以巨量資料分析調查的三個政策中,以一例一休討論聲量最大,減香政策議題持續時間最為短暫。
3. 網路討論的聲量大致與國內新聞有著相對應的討論起伏,但民眾對政策的支持度則和網路聲量大小未呈現同向變動>>網路輿情對普遍民意的牽動效果並不明顯。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