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本計畫奠基於前三年度研究,除持續針對架構中主觀的態度認知指標進行測量,以及比較不同調查方法(包括住宅電話調查、手機調查、網路調查)的使用,本計畫因應開放政府的風潮,加入政府開放資料(Open Government Data, OGD)的分析,探究政府開放資料在電子治理公共價值架構下的應用。另外,本計畫為了解網路輿論對傳統民意的導引效果,先選定四項網路聲量較大的公共議題(同性婚姻合法化、核電存廢、一例一休、Uber合法化),特別以電話調查的追蹤樣本設計,蒐集民意資料,結合巨量資料進行分析。
此外,本計畫因應全球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與行動載具的快速發展對電子治理造成的衝擊,本年度針對共享經濟發展進行相關的文獻初探,並擴張主觀調查中行動載具相關題型,以期梳理出共享經濟與行動服務的發展趨勢,用以研提未來相關政策。
總之,本計畫植基於前三年度研究的基礎,以跨時資料審視我國數位國家發展面向、電子治理的相關動態,乃至於數位國家治理發展所追求之公共價值的實踐程度;同時因應科技發展以及調查方式的發展,應用不同資料蒐集方式,進行調查方法的整合與檢討;並回應國際新興議題的發展,分析行動服務與共享經濟的發展對電子治理的影響,研提具體的因應策略。

研究方法

  1. 問卷調查蒐集及比較電子治理公共價值治理指標跨年資料。
  2. 文獻分析法針對國際評比績優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進行開放資料相關政策與我國現況比較。
  3. 文獻回顧共享經濟發展的趨勢。
  4. 問卷調查分析電子治理議題調查方法執行策略。
  5. 資料庫整合分析網路輿情與傳統調查。

研究結果

(一) 電子公共價值治理指標的國情追蹤部分
整體而言,從2015年至2016年期間,民眾在運用網路來促進人際互動以及增加生活品質的正向意見提升了,對於網路資訊以及朋友的信任增加,同時使用臉書來發表意見頻率更高。但對於政府提供的服務,除了感受其服務量增加外,對於其他面向的正向意見則大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二) 巨量資料分析部分
巨量結果調查的四個政策中,以一例一休討論聲量最大,推測因為觀測期間(105/07/01-105/09/30)正好是法案爭議性頻繁的時間,包含立委拒絕主持會議,教師節放假等議題,而由四個議題聲量起伏可以發現,網路討論與國內新聞有相對應的討論峰度,但是對國外新聞反應較弱。本計畫認為,應用巨量資料分析作為短期輿情掌握確有其效果,但是如欲推估全國性或地方性議題有其侷限,可能囿於平台本身的特性,或者網路風氣過於謾罵的影響,降低了民眾表達的意願。
(三) 行動服務與共享經濟發展部分
1. 行動載具成為主要的上網設備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傳統的桌上型電腦。從跨年度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上網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情形,透過行動載具上網儼然已成為一種趨勢。
2. 有 6 成以上的民眾會使用行動載具上網表達自己對當前大家關心問題看法,會透過行動載具將重要公共問題傳給他人的比率更高達 8成,顯示雖然使用行動載具撰寫文字,不如使用傳統電腦來得方便,但許多民眾已習慣透過行動載具表達意見或 發送訊息。
3. 使用行動載具參與公共議題的習慣,並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中高齡者似乎更加仰賴行動載具作為網路意見表達的工具。另一方面,不同職業別的受訪者中,則以專業人員使用行動載具傳遞公共問題或提出看法的比率較低。
4.目前 民眾對於 Uber 的接受度並不高,有 4 成左右的受訪者不願成為Uber 的司機或透過 Uber 叫車,另還有 3 成的受訪者沒聽過 Uber 。40~59 歲年齡層的民眾對於 Uber 的接受度最低, 而 60 歲以上的民眾的受訪者,則有很高的比率根本沒聽過 Uber 。不同職業別的受訪者中,則以從事農林漁牧的受訪者沒聽過 Uber 的比率最高。
(四) 數位國情主觀指標調查方法的比較分析結果
1.不同調查所能接觸到的民眾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電話調查(包含住宅及手機)較能接觸到高年齡、低學歷以及主管階層的受訪者,而網路民調則幾乎接觸不到上述三類性質的受訪者。其次是在電子化政府使用族群上,半數以上的電子化政府使用者的教育程度均在大專以上,勞工及服務業從業人員在電子化政府的使用上屬於少數,顯示我國在電子化政府近用狀況 以及電子資源的使用上,存在著除了地區之外,教育程度與職業所造成的落差。
2.在追蹤調查的設計當中,本年度研究呈現不同時間點受訪者態度的轉變。在四個政策議題當中,變動量最大的為 Uber 開放政策,變動最小的則為勞工一例一休政策, 本計畫認為,這可能是 Uber 政策除了相關從業人員之外,對多數人來說並未有切身的影響,因此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產生態度的改變,但休假政策對所有人來說,卻是直接影響的議題,態度立場通常穩定。主要影響民眾態度轉變或維持的資訊來源,則以電視資訊為最大宗,原先各界認為網路輿論討論將對社會整體民意產生影響的預期並未出現, 影響我國民眾對公共政策的認知的主要資訊載體,仍是以電視的影響力最為龐大。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