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聯合國從2003年開始持續建構與修正的電子發展階段論、電子化政府準備度指標,已經成為各國用來了解本身電子化政府相較於國際之優劣的重要指標;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每年針對世界各大經濟體之資訊通訊科技發展與整備度的調查,也成為評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國家資訊產業的架構。 為了和國際電子治理趨勢接軌並發展我國治理架構,研究團隊已於2013年初步建構完成第一階段的電子治理公共價值架構,分別為政治性、社會性與操作性三大價值,然此架構仍須以多年期調查資料,審視架構完整性與可行性;此外,資訊科技的發達、網路與行動載具的普及以及web 2.0等相關社群網路的盛行,諸多新興技術的崛起,逐漸改變了民意蒐集的方式。本研究將以跨時資料審視我國在數位國家發展面向、數位治理的相關動態,乃至於數位國家治理發展所追求的最終公共價值的實踐程度,同時因科技發展以及調查方式與時俱進,應整合不同資料蒐集方式。具體而言,所涉及的研究程序與方法包括:對現有完成之電子治理公共價值架構之檢視、對相關國際組織及先進國家政府數位相關指標發展文獻的再檢視、採納不同調查方法持續蒐集資料,除進行跨年資料分析,比較與整合來自不同方法的資料,以提供數位國情全貌。

研究方法

  1. 文獻分析:數位公共價值治理指標跨年資料蒐集與比較,以及國際政策變化追蹤。
  2. 問卷調查:比較巨量資料與主觀問卷調查資料蒐集方法。
  3. 整合分析上述結果並提出未來電子治理政策與研究議題的建議。

研究結果

  1. 電子治理標竿國家政策比較分析:針對美國、英國、新加坡等電子治理國際評比績優的國家,對應電子治理與操作性、政治性、社會性三大公共價值,進行這三個國家電子治理政策的比較分析。
  2. 數位國情調查結果:(1) 操作性價值 —受訪者對於 操作性價值 所涵蓋的 面向 大多持肯定態度。(2) 政治性價值 —在「透明與課責」面向中,包括資訊取得容易度 、線上業務處理進度、以及可否找到業務負責人等項目皆有待改進;關於「公民參與」面向,網路公共參與行為仍不足,電子化政府服務使用意願也微幅降低。(3) 社會性價值 —在「信任」面向中,政治信任與網路信任低落,但民眾對於電子化政府的信任程度相對較高;關於「自我發展」和「生活品質」之面向,回答從未使用的受訪者比例皆微幅下降;「經濟發展」面向相關題目中,以透過網路查詢商品資訊的比例最多;有關「生活品質」之題目中,以觀賞網路上的影音資料、或從事線上遊戲的使用頻率最高;最後,網路對家庭相處時間的負面影響較大,但整體而言,網路對於 民眾快樂程度的提升,其正面多於負面。
  3. 巨量資料分析方法:(1) 本研究分析自 2014 年 7 月 8 日到 8 月 11 日間,網路上有關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討論文章,並設計與自由經濟示範區有關的「事件」(即 7 月 21 日國發會主委的網路說明會),透過內容觀察法和自動語意技術,觀察網路民意在事件前後的變動情形。(2) 依照網路頻道的來源以及語意情緒分析結果發現,正面情緒多來自新聞轉錄;負面情緒以網友討論居多;部分無法判定情緒、或者無情緒字眼,則散見於社群網站中的新聞發布管道。整個觀察期間,網友的負面態度均高於正面態度。(3) 公共政策網路說明會「事件」對政策行銷的正面效果有限,網路說明會並未提升民眾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的了解與支持程度,反而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4) 巨量資料在輿情觀測上的應用,以本研究來說,容易受到其他網路事件影響。因此,應用巨量資料進行輿情監測時,本研究認為透過長時間觀察,較能避免單一事件影響。
  4. 多元調查方法的比較分析結果:(1) 手機調查與電話調查的合併,對於母體涵蓋率的 幫助有限。(2) 除手機調查之外,女性相對於男性,較易接受各式調查訪問 。(3) 電話調查和網路調查相比,前者的管道更容易接觸到青少年(15-19 歲)族群。(4) 電話調查較不會受到「事件」的影響。(5) 網路調查成功接觸對象多為中壯年,不易吸引年齡低、年齡高者填答問卷。(6) 不同方法所接觸到的樣本,地區分布上的差異較小。(7) 若單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網路調查具有相當大優勢。(8) 網路調查容易高估電子化政府使用者。9. 網路樣本對公共政策議題的知曉度最高。

附加檔案